在養護中心實習的這段時間裡,胖大姐和阿綢他們的經驗與工作態度,對我來說著實是受益良多。想著阿綢用碎布塞進棉花,特地為老人家縫製的小手套,讓他們能夠輕鬆地握在手心、幫助他們伸展指關節又同時能避免他們抓傷自己;想著胖大姐明明漲紅著臉還揮汗如雨、動作卻相當確實而且細心;還有個子小又瘦的阿秀,踩穩馬步攔腰抱起臥床的老人家去洗澡,他們的工作或許不被稱傲、薪水也不優渥,但因為有這些人的努力,才支撐起這個國家的照護體系。
看護是一種助人的工作,但它和開飛機、修理電腦、打棒球一樣都是一種專業,有其專業知識與技巧。而且,在幫助別人的時候,同時對自己也是一種消耗,所以並不是隨隨便便來個誰都能做的。台灣的高齡政策與相關研究,除了著重於如何發展適性的老人照護環境外,對於照顧提供者(care provider)的壓力管理、相關福利也不應該被忽略;改善了他們的工作條件,老人照護福利的品質才因而能從根本結構上獲得改善。
最後,我想引述河合香織的著作《性義工》裡的一段話,作為實習筆記的小結:
一般人如果不能以「感同身受」的心態來感受身心障礙者所處的狀態,就很難改變現狀。如果一直認為自己不會變成身心障礙者,就無法將身心障礙者所遇到的問題當做是自己的問題。所以,最起碼也要想像自己就是身心障礙者,否則,身心障礙者和正常人還是活在各自的領域。正常人視為平常的事情,身心障礙者卻完全無法做到,例如看不懂紅綠燈,不知道如何用錢,這些非常簡單的事情都被身體殘障給剝奪掉了。
試著去感受他者的痛苦與脆弱,或者更主動地發揮社會學的想像力(social imagination)、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大膽嘗試,這的確是條沒有盡頭的路,但卻是讓我們個人(individual)更靠近「理想」的唯一途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