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

三部電影

(如果是小學的照樣造句,我的標題還可以造「三隻小豬」耶)

是的,我最近看了三部電影。如果要按照我覺得喜歡的程度來排列,那麼從最不喜歡到最喜歡,依序會是《亂青春》、《歧路天堂》、《橫山家之味》。

我從《亂青春》先說起。雖然在看之前,就知道這大概不是我會喜歡的類型(看過之後也的確是如此),這部片裡有很多畫面都是女孩在跳舞,演員們想必也花了很多心思在這上頭。老實說,大部份時間我都看不懂他們為什麼要跳舞、跳舞是為了要傳達什麼訊息嗎?如果是的話,那又是在訴說什麼事情呢?這些疑問在我看完電影後,想了三天還是想不出個所以來,但那些畫面至少可以說得上是挺美的。尤其是在乾枯了的泳池裡、和片終的最後一景,我都覺得很漂亮。看《亂青春》的心得就像拜訪美術館時,看到的那些不知名的印象派大師作品。看不懂,不過這邊那邊畫得很漂亮。

很多對該片持正面評價的人,都說這是一部如詩般的作品。而我想我大概沒有這樣的慧根,我的想法是想要傳達什麼想法的話,就要老老實實地說出來,坦率地說了,就算沒得到認可那自己也沒什麼損失。

這點,《歧路天堂》就做到了。主題很明確,以類似紀錄片的拍攝方式試圖紀錄外勞在台灣社會的處境,雖然有些情節和畫面的意義似乎有些模糊(?),但整體來說,這部片就跟鴻利的飯菜一樣,也許沒有太讓人驚艷之處,卻是可以讓觀眾吃飽的。楊貴媚當然就不用多說了,反正保持一定程度的水準,但除了她之外,我特別喜歡Lola Amaria、Banlop Lomnoi的演出,那種感覺是將自己融入角色其中、而非很用力的演技,反而讓Setia和Supayong這兩個角色活了起來。尤其是在這對戀人騎著偷來的車,穿梭於城市的街道間享受片刻自在的這一場景,表現得最是恰到好處。

片子裡有一個片段讓我很生氣。沒買票的Supayong在火車上遇到列車長要驗票,一個好心的男人便幫他補了票,列車長走遠後那人便和Supayong一起進了廁所,總之就是看了你就知道是那種意思的。之後又過了一些時日,換成Supayong到旅館赴約,打開門的還是那男人,接著下個畫面就是那男人裸著上半身躺在床上,Supayong在窗邊的椅子上抽菸。

我說怎麼可以拍這樣呢,比較沒有媒體識讀意識的受眾如果就這麼直來直往地,覺得外勞為了賺錢什麼都會作,這不是反而失去了這部片反對將外勞「物化」、企圖喚起大家「他們也是人呀」的初衷了嗎?更何況,Supayong並不是完全被逼著就範呀,他有基本說不的權利,只是他自己選擇了後來還要再去旅館赴約的呀。我在說明這部份的劇情就哇哇叫,但是蒙先生提供了不一樣的觀點。他說也許導演想呈現的是,外勞為了賺錢而在這裡打拼,在台灣社會所受到的孤立,使他們在遇到出手援助、幫他補票類似關懷的經驗時,會特別想要抓住一點什麼、所以才無法拒絕吧。這麼說的話,好像也可以噢。

最後是《橫山家之味》,其實這是三部電影裡最不起眼的,光從片名看也知道,這就是最愛浪費觀眾衛生紙的親情戲。這部片的所有一切,都是發生在劇本設定的一天而已,除了片頭和片尾,中間完全沒有音效、也沒有配樂。我是在看完電影之後又再看書的。果然是書比較好看,因為描寫得比較細緻的緣故吧,加上電影的畫面還留在腦袋瓜裡,感覺人物也比較立體。看完後的心得是我要去買一本給吳太太看。

家人其實是很親近卻又很遙遠的存在,很多事情總覺得還有時間、反正之後再作也可以,然後不知不覺地,就失去了。一直互相抱怨、卻又彼此了解,家人之間的矛盾是現在的我沒辦法用文字來形容的。事實上我也無可抗拒地,走在這樣的後悔之路上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